夏日的七子連湖,水草豐茂、湖水清澈。
七子連湖沿岸,高樓林立。
七十二連湖
七子連湖位于銀川市金鳳區中東部,水域呈南北縱向分布。這里水域廣闊,湖岸線綿長,周邊分布著眾多現代城市居民小區,是金鳳區南端的一處水意美景、生態福地。
七子連湖南起南繞城高速公路,北至魯銀·城市公元小區,東臨唐徠渠,西到靈水街,為永久性淡水湖,規劃濕地面積1.02萬畝,現有濕地面積4720畝,湖泊水面面積3685畝,年均水深0.4米,蓄水量1474萬立方米。
一座西北內陸城市,卻有著“水抱城”“七十二連湖”之稱,有著宛如江南的濕地美景,不可謂不神奇。而這一切,與黃河及這片土地上悠久的灌溉系統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。滔滔黃河從銀川平原穿行而過,因為地勢平坦,河床屢屢改道,加之引黃灌溉,使得銀川平原和賀蘭山東麓的洪積扇高地上,留下了眾多的湖沼濕地,像串珠一樣呈鏈狀分布。不過,這里的“七十二連湖”只是一種形容數量之多的用語,并未具體,更非特指。
但是,翻閱舊時地圖,這一稱謂曾被真正應用到一個特指的湖泊上,它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七子連湖。在一份1935年官方測繪的寧夏區域地圖中,當時的寧夏縣(今屬銀川)城池西南部,有一處面積巨大的湖泊,名稱處標注著“七十二連湖”。此湖位于良田渠與唐徠渠之間,南北綿延伸展,從北至南跨越五里臺子、南廟、高廟臺子等舊時地域。與現在的地圖對比,該湖正處于今天七子連湖所在地域,只不過當時的湖域面積比今時大許多。
湖泊水域的變遷
當然,由于時代所限及發展變化,舊時地圖中的地名標注多有變數。
在同時期1936年《寧夏省水利??匪降摹跋乃穬煽h各渠退水溝道形勢圖”中,這處碩大綿長的湖泊,又被標注為“銀水湖”,其北端一直到今天保伏橋一線,與化一湖(今華雁湖)連通。然后,再向北,化一湖又與羅家湖、王家湖、金陵湖和池子湖(今閱海一帶),逐一相連。這一系列湖泊,水域連綿、溝連貫通,如串珠般綿延排列,印證著自古以來在銀川平原上上演的“連湖”盛況。
事實上,七子連湖所處區域,昔日為豐盈堡和寧城之間的地域,這一帶無論是民國時期的地圖里,還是更早的明清地方志記載里,都分布著連綿眾多的湖泊。
時光演進,在上世紀80年代的銀川地名圖里,這處浩大的湖泊已經面貌大變,整個湖域都標示著“沼澤”的符號,而它的北端與華雁湖已遙遙相望,第二排水溝從其南部穿過,然后行經位于其東南近旁的面積較小的疙瘩湖、亮水湖。
引人注意的,此時這處湖泊再次被稱為“七十二連湖”?!躲y川市地名志》(1988年版)對這一名稱是這樣解釋的:“原為縱貫今永寧縣、銀川市、賀蘭縣域湖泊的總稱。古已有之,疑為唐代千金陂。‘連湖漁歌’為清代《寧夏府志》所載朔方八景之一。后隨農業水利發展或移泄、或干涸、或縮聚。今銀川市城區南1.2公里、郊區良田鎮(今屬金鳳區)內尚有其存留之一泓,仍沿用此名。”
2002年的轉折
昔時的記載,在老人們的記憶中也可以得到印證。
生于1949年的銀川市民王東強,曾經在這片湖泊附近居住過。他回憶說,在他很小的時候,這里遠不像現在是成片的巨大水域,而是零散分布著幾個互不相連的湖泊。“過去湖里都是蘆葦,周圍連條像樣的路都沒有,要是想去湖對岸,得繞著湖邊走好半天?!绷硪晃徊稍L中遇到的市民郝世榮則記得更清晰些,“有好幾個湖,其中一個屬于五里臺村,東邊的屬于高橋村?!?/p>
2002年,“塞上湖城”建設拉開帷幕,重現歷史中“七十二連湖”盛景的腳步開啟。當年,銀川實施了32處湖泊、沼澤濕地保護工程,保護與恢復濕地面積12000公頃,新增濕地面積2261公頃。當時的七子連湖,是在高橋村濕地的基礎上開挖而成,還不似今日規模。今日的七子連湖,綿延壯闊,生機盎然,這般水意盛景的真正形成,是在2013年。
如今,佇立在七子連湖之畔,岸邊豐茂的葦草隨風搖曳,湖中的碧水倒映著藍天。放眼遠處,一座座建筑美觀的現代樓宇,矗立在湖畔,一幅環境整潔、風景宜人的美麗城市畫卷徐徐展開。(記者 李振文\文 吳璇\圖)